[德國] 03 杜塞道夫小店美學

我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夢,去了一個看似是歐洲,卻又有點現代的城市,這是我對杜塞道夫的déjà vu。

科隆(Cologne)與杜塞道夫(Düsseldorf)之間只需乘坐30分鐘高鐵,杜塞道夫是北萊茵-西發利亞州(Nordrhein-Westfalen)的首府。而我來這裡之前,就只聽過和去過科隆。這裡沒有著名得像科隆大教堂一樣關於這個城市,隨便搜查一下,會搜出幾個關鍵字:萊茵河(Rhein)、日本街(Little Tokyo)、舊城(Altstradt)。除了河,其他也不是讓人深刻的歷史遺址或教堂。在二次世界大戰中,這個城市被盟軍狠狠炸壞了。大部分的建築都在戰後重建。現在還不時找到二戰炸彈,偶爾要疏散人群。 

後來,我知道奈良美智在這裡讀藝術後,便會這樣說:「對了,那就是奈良美智讀書的城市吧。」我不是他的粉絲,而我用一位日本藝術家一句帶過了這個城市,說起來也有點牽強。

關於這裡的另一個印象,便是N和音樂。N曾跟我說,90年代時他在這裏出差。他當時做音樂產業,去科隆參加搖混音樂祭,有位朋友在杜塞道夫做經銷商,便去工作工作。他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城市,大笑然後繼續他的話,說甚麼出差呢,都不過是癮君子的表面言辭。在只有狂喜過後的留白,青春的記憶只剩下感覺,在戒掉毒癮後,那趟旅行的回憶對他來說依然美好。他去杜塞道夫的時候,我還在宇宙某處還未投胎。N跟我的年紀剛好是是父與女的距離,我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某些模樣,於是我相信,我會在城市裡找到一點回應他的事情。

那就是我接下來想說的獨立唱片店A&O Medien Düsseldorf 了。

某天,D說去挑選唱片送給朋友。我們去了大型電器店MediaMarkt的唱片角落找了也沒有,而網店說透過網上下單,唱片側會從倉庫由Uber送到閣下的門口,但最後我們去了
A und O找便找到了。

進店前,客人要先把袋子和物品鎖在門大的儲物櫃裡。儲物櫃旁邊有跟香港的電影中心相似、任人翻來翻開的海報架。除了唱片,還有跟音樂相關的東西,黑膠、書籍、不同音樂人的Merch等等,店內也頗多人留連。

這個年頭依然有人買唱片、有人賣唱片。我問D為甚麼還唱片給朋友呢,他說既然只知道對方喜歡那隊樂隊,要是胡亂買些東西,不如買來收藏也不錯吧。

(A&O 唱片店,天花可讓日光透進來)

另一家我喜歡的小店在舊城區叫Schee,在柏林和科隆也有分店。裡面滿是不同設計的精品、海報、明信片。自從喜歡圖像創作後,我實在喜歡留意作品的用色,那些紙本的東西其印刷方式很特別,光亮得照片無法百分百還原。

還記得我們當時在舊城走著,忽然被這家店的光亮吸進去了。D說這裡有回家裡的感覺。是的,德國的確是實用感很強的城市,而這些比較像文創設計,對於亞洲人來說實在熟悉。

我從這些朦朦朧朧而零星的小店美學中走出來,它們依然不是旅行的必要。可是旅行又有甚麼必要或不必呢?這篇文字取題於我曾寫過一家香港選物小店的標題,「角樓美學」,可以那家小店也不在了。

後記:

我在這個途上拍了很多影片,就沒有拍照(失敗),沒想過會寫遊記,那就只能在影片中截圖吧。
在我寫完文章把照片「上文」的時候,突然想念做字印紙的日子。既然這種職業已經罕見將會成為歷史遺物,像我無法想像過去的人會打開報紙圈起某份工作,然後求職那樣。
文字創作好累。


Next
Next

[德國] 02 前往德國的月亮